close

  本報評論員 mSATA張天蔚
  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的大量存在,曾經讓上訪在輿論上具有極大的正當性。未來即使根除了司法腐敗,獨立、公正的司法,也無法滿SD記憶卡足所有人的正義訴求。普遍的“信法不信訪”,既要求根除司法腐敗,儘快實現司法獨立、司法公正,也需要公民對法律的普遍尊重和信任,包括承認並接受法律無法實現所有正義這樣的現實。
  8年牢獄之災、4次被判死刑之後,曾經的死刑犯念斌,終於擺脫犯罪嫌疑人身份而無罪獲釋。最高人民法院發言人表示,此案終審判決得到商務中心社會輿論普遍肯定,“表明包括公眾和審判人員在內的全社會,對公正、文明、理性、依法的辦事,有了一個共識,對司法機關堅定執行‘疑罪從無’的理念以及採取相應的舉措,有了一個共識。”
  而在這一“宏大敘事”mSATA之外,數年來始終為念斌“翻案”而不懈奔走的念斌姐姐念建蘭,卻有獨屬於自己的感受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,念建蘭明確表示她“很討厭上訪”,因為上訪會遇到很多遭受了冤假錯案的人,上訪者之間是“悲痛地在交流”,從他們身上看不到希望,帶來的情緒很消極。
  一個曾經的上訪者,一個放棄上訪重回司法途徑,並最終成功實現了訴求的人,作出上述這番感慨,記憶體似乎具有相當的說服力,也似乎能夠促使更多人建立“信法不信訪”的信心,重回司法救濟的正確途徑。
  但事實未必如此樂觀。事實上,念建蘭放棄上訪重回司法途徑,本身就有著若干前提條件:首先,念建蘭是在律師的建議下,才最終放棄了上訪之路。而對於律師來說,“信法不信訪”是其基本的職業信條,也只有在司法而非上訪之路上,律師才有施展的空間。其次,不管念斌案經歷了幾多波折,本質上仍是一起相對單純的刑事司法案件。對於一起已經二審終審,只待最高法覆核的刑事案件,依靠上訪乃至“鬧訪”而被推倒重來的可能性,實在是非常渺茫,在司法程序中尋求救濟機會,反而是僅有的一線希望。就此,念家聘請的律師一定對念建蘭解釋得非常清楚,可能也是促使她放棄上訪的重要原因。
  因此,念建蘭的“信法不信訪”,未必就能有效地影響他人,念建蘭的“成功”,也未必能在更普遍的範圍內複製。
  據媒體報道,就在念斌被宣判無罪釋放的法庭上,“念斌案”中兩名被毒殺孩子的家屬當庭哭倒,此後又披麻戴孝,一直堅守在福建省高院的院內,試圖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法院判決的不滿。按照他們朴素的邏輯,殺人案必有真凶,如果念斌是,那麼殺人償命,他們的冤屈也算得報。而如果念斌不是,那麼究竟誰是?既然法律是公正的,那麼在釋放了念斌的同時,為什麼不能給他們死去的孩子們一個正義的交代?
  他們的詰問其實是有力的。但對於這樣的詰問,法律的回答只能是:法律的能力也是有限的,法律也有實現不了的正義。具體到“念斌案”,念斌被判無罪,極有可能也找不到另外的真凶,曾經被稱為“念斌案”的投毒殺人案,很可能“不了了之”。
  作為被害方的家屬,客觀上必須接受這樣的現實,情感上卻可能很難接受這樣的現實。於是,他們也有可能轉而走上上訪之路,尋求司法之外的救濟途徑。法院院內的披麻戴孝,實際上已經是一種“上訪”。
  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的大量存在,曾經讓上訪在輿論上具有極大的正當性。未來即使根除了司法腐敗,獨立、公正的司法,也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正義訴求。普遍的“信法不信訪”,既要求根除司法腐敗,儘快實現司法獨立、司法公正,也需要公民對法律的普遍尊重和信任,包括承認並接受法律無法實現所有正義這樣的現實。  (原標題:念斌案能促進“信法不信訪”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m44lmyfa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